分享

荣光记忆:致敬中国女工与女劳模

聚焦 2024-05-24 18:37:39

无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在新时代,中国女工作为工人阶级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豪情、“巾帼不让须眉”的硬核担当,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卓越贡献。她们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铸就了改天换地、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

《中国妇女》杂志回顾一代代女工一路走来的坚实足迹,用五月的鲜花致敬中国女工与女劳模。

image.png

《中国妇女》杂志创刊号《发刊词》

抗战烽火中,中国女工奋力抗争

城市女工是中国最早觉醒的新女性。1939年6月,《中国妇女》杂志创刊号《发刊词》中写道:“……在日寇的蹂躏下,大批的妇女从家庭中走上政治舞台了;许多城市女工和职业妇女的流入乡村,帮助了广大农村妇女的觉悟与动员组织。……”

1940年5月,《中国妇女》杂志刊登时任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蔡畅的署名文章《持久抗战中的中国女工》,文中列举了抗战时期中国女工们的种种壮举。她指出:中国女工受尽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和折磨,遭到了难以想象的践踏和凌辱,但是,她们中的先进分子已经觉醒,在投身抗战中成长并壮大起来。

文章写道:“……女工们在艰苦的抗战过程中,竭其自身的努力,帮助了抗战,同时也改造了自己。……中国劳动妇女们的主力军——女工们已经在抗战的各个战线上显现其力量,已经在抗战的实际斗争中与广大的中国妇女大众密切的联系起来了!”

同期,《晋南女工斗争的故事》一文记录了纱厂女工们受辱后联合反抗的斗争故事。女工们要求:一,不作夜工。二,不准用日本兵检查女工。三,保证以后不再发生侮辱女工的事。四,增加午饭时停工休息时间。五,日本人当面道歉。

抗战时期,一期期在硝烟中艰苦编撰的《中国妇女》杂志,一直关注中国女工的命运,并展现了中国女工同仇敌忾的不屈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假如中国没有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抗战胜利之时。”

image.png

石家庄大兴纱厂的女工庆祝解放

新中国女工,屡创巾帼“第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女性人口中的文盲率在90%以上,但这也是中国女工最热火朝天的春天。无数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地位、没有尊严的女性成为生平第一次识字、走出家门、获得工作的社会主义“新女性”,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家庭和自己的主人,开启了全面发展的新征程。

1949年7月,《中国妇女》杂志复刊号以“石家庄大兴纱厂的女工庆祝解放”为封面,展现了中国女工迎接解放的兴奋之情。该期杂志还刊登了《红旗女工——记大兴纱厂的红旗竞赛》(报告),并以连环画《红旗歌》描述了纱厂女工开展劳动竞赛的火热场景。当时,全国即将解放,作为第一部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话剧,《红旗歌》引起极大轰动,火爆一时,而它正是以大兴纱厂女工、劳模阎金芬为原型创作的。

image.png

中长铁路机务段段长李索夫和他培养的女火车司机

1949年8月,蔡畅署名的《关于女工工作的几个问题——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刊登在《中国妇女》杂志上。详细解答了为什么要单独提出女工工作,女工工作的任务和范围,女工部的组织与编制,女工部与妇联会的关系。文中提到,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产业工人有260多万,其中产业女工有42.5万。特别是在纺织业中,女工占到绝大多数,在上海,纺织女工占比75%~85%,在东北、天津等地,纺织女工占比达到50%以上……

文章还诚恳地指出女工的“特殊性”,“女工在旧社会中受剥削压迫比男工更甚。例如同工不同酬,被人歧视,不被提拔,不能和男工同样发展等等。这些恶劣的条件,形成了女工在文化理论技术赶不上男工的现象,孩子家务的牵累,生理疾病的痛苦,要使女工在工作中受到许多困难。”

彼时,对中国女工的报道几乎占据了《中国妇女》杂志的大部分内容,而纺织女工又是中国女工的主流,涌现的女劳模也最多。青岛国营棉纺第六厂细纱工人、全国劳模郝建秀就是被大书特书的优秀代表。1954年第9号《中国妇女》杂志刊登了“全国人大女代表郝建秀、杭佩兰在中国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一起学习”的封面、连环画《学习郝建秀》,还发表了时任全国纺织工会主席陈少敏的文章《大家都来学习郝建秀》……在全国掀起了学习郝建秀的热潮。

不仅在纺织行业,很多过去只有男性才能涉足的工作领域,女性也开始勇敢挑战,以行动证明“男人能干的,女人也能干”。

image.png

女司机田桂英驾驶火车开出大连站

1950年3 月,《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为“女司机田桂英驾驶火车开出大连站”。照片中,火车车窗下写有“你们是妇女的光荣”的一面锦旗十分醒目。这位敢于追求理想的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偶像。

从此,《中国妇女》杂志记录下一大批新中国巾帼“第一”的闪亮名字:林幼华,长江上第一位女驾驶员;孔庆芬,第一位远洋船舶女船长;还有第一批女瓦工、第一位高温高压女火焊工、第一位高炉女电焊工……

1950年 4月,《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女儿——赵桂兰”。她是大连建新公司宏昌工厂工人。一次意外,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她把雷汞紧紧抱在怀里压在身下,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她被炸得全身血肉模糊,但工厂保住了……

1950年10月,《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常永芬、阎金芬、田桂英、赵桂兰、李凤莲、骆淑芳”,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劳模代表会议,会上正式确立了“劳动模范”这个称号,并且提出了“要把评选劳模形成固定的制度”。作为劳模代表,田桂英还走上了主席台,向毛泽东献旗。

1952年第4期,《中国妇女》杂志刊登了《她们以生动的实践为妇女开辟了新的一页——记全国民主妇联邀请女航空人员、女拖拉机手、女电车司机座谈会》一文,会上,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说:“有两个很重要的基本观点:一个就是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一样也能做;另一个就是你们是创始带路人,必须负起开路人的任务,为后来者开辟道路。”

1953年第8期,《中国妇女》杂志发表了申纪兰的署名文章《从世界妇女大会归来》。因为争取男女“同工同酬”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25岁的她代表中国妇女参加了在丹麦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后来申纪兰的这一倡导被写入了宪法,而她也成为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image.png

全国人大女代表郝建秀、杭佩兰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促进劳模表彰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揭开了新中国劳模史的崭新一页。1956年6月,《中国妇女》杂志发表了蔡畅的《职工姐妹要积极参加先进生产者运动》文章,号召大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8年,全国新增400多万名女工,其中全国先进生产者就有28万余人。1958年第10期,《中国妇女》杂志发表了知名新闻人范长江的署名评论文章《中国妇女应当在技术革命中大显身手》。

image.png

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舶女船长孔庆芬

“陕西渭南县双五乡八里店农业社副主任张秋香,被陕西农业科学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是妇女界一件大事,也是科学技术界一件大事……工农群众中的丰产能手就应当算新型的专家……实际上,我国劳动妇女中已有不少专门人才,现在正在生长出更多的专门人才,张秋香同志不过是千千万万的劳动妇女专家的一个例子而已……”

范长江颇有前瞻性地预判,“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劳动妇女中将来一定生长出许许多多优秀的科学家来,成为中国科学技术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中国劳动妇女应当坚决打破自卑的情绪,勇敢地迎接新的战斗,胜利一定属于敢作敢为的人。我们预祝几十万、几百万个张秋香的出现。”

195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0周年,全国群英会在刚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召开,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6500多名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汇聚一堂,其中有796名女代表。1959年第21期《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为“全国群英会上的先进集体之一——天津国棉四厂相玉兰小组”。第23期的封面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西北国棉一厂细纱女工赵梦桃”。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生产者赵梦桃第一个戴上了“郝建秀红围腰”。在她的带动下,“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还有,全国劳动模范、“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也登上了《中国妇女》杂志封面……

196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评选表彰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也是20世纪60年代唯一的一次评选。当时《中国妇女》杂志留下了《全国妇联准备奖励万名“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等报道。在首批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几乎个个都是女劳模。从此,一代代三八红旗手也几乎成为女劳模的代名词。

一大批新中国女工,勇于拼搏、甘于牺牲、乐于奉献、敢为天下先,靠着劳模精神,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急先锋。

改革开放,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image.png

山东胜利石化总厂炼油厂总工程师徐谦

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迅速崛起,享誉全球。这一奇迹背后,是包括中国女工在内的工人阶级拼搏奋斗的结果。

1978年,再次复刊后的第3期《中国妇女》杂志刊载了邓颖超的《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文章称,“这次大会,是全国各族妇女为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动员大会和誓师大会……是历史上人数最多、规模空前的一次盛会……这次大会的代表中,有毛主席亲自树立的两面红旗——大庆和大寨的优秀妇女代表,有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有科学技术、财贸交通、文化教育、医务卫生、文学艺术等各条战线上做出显著成绩的代表……”

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胜利石化总厂炼油厂总工程师徐谦成为《中国妇女》1979年第10期的封面人物,《炼油塔下度春秋》记述了她的事迹。清华“学霸”徐谦毕业时,三个志愿都是“到边疆去”。面对苏联专家撤走后的困境,她完成了新型高效分馏塔盘的研究,使原油处理量提高了一倍,她一年主持全厂设备改造达到243项、重大项目24个……她还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从1983年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将“四自”精神第一次表述为“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到1988年中国妇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将“四自”精神修改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再到1992年“国家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四自”精神逐渐成为女工的主流价值观。

198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40周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表彰了来自全国51个系统或行业的279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这次大会也使我国劳模表彰制度初步定型,主要包括:将受表彰的人数固定在3000人左右;每五年表彰一次,逢“五”逢“十”举行;表彰对象范围扩展并统一,包括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只表彰个人,不再表彰集体等。

这一时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在经济转型和市场竞争中,一些老国企陷入困境,挑战摆在了千千万万女工包括女劳模的面前。《中国妇女》杂志见证了她们战胜“阵痛”、艰难转型之路。

有人力挽狂澜——全国优秀女企业家叶淑梅,在产品滞销、资金紧张、职工思想不稳定等难题面前,锐意进取,将工厂的产品品种从过去的27个发展到78个,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她因此获得1988年的全国企业改革创新奖。

有人百折不挠——下岗女工王广英,在经历各种职业尝试后,自立自强,带领煤矿家属组成洗煤队,10年间从废矿中找出13.6万吨煤,为企业作出巨大贡献。

有人另辟蹊径——37岁的全国纺织系统劳动模范、安徽特困企业安徽丝绸厂女工吴龙霞和厂里的80名姐妹下岗后,经过几番波折,最终转行做起了零售“商嫂”……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政府庄严宣示把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此后,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家庭等方面的权利进一步提升,有了更坚实的社会支撑和舆论环境,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女工在“四自”精神引领下奋斗奋进、成长成才。

1996年,《中国妇女》杂志第7-12期开展“走出下岗后的困惑”征文。有走出困境的下岗女工现身说法,有各级妇联和工会女工组织帮助妇女再就业的经验分享,在这里,姐妹们互相理解、启发,彼此激励、支持,大家在摸爬滚打中,树立了新的择业观、就业观,也更勇敢地迎接新的人生挑战。

1997年第1期,《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为全国劳动模范、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她把车厢变成温暖空间,背老人上车,帮民工提行李,雪天在踏板上撒上防滑的炉灰,夏天带着防暑药和扇子……李素丽式微笑和服务成为北京的一张靓丽名片,很多人专门跑去乘坐她的21路公交车,“李素丽精神”广为传颂。

2000年4月,以强悍、硬核著称,重视自主技术研发,“中国制造”代言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第一次登上《中国妇女》封面。16年后的2016年5月,带领格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她,再次成为《中国妇女》封面人物,她铿锵有力地喊出了这样的口号: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新时代,巾帼工匠“登顶”世界之最

新时代以来,在改革大潮中一度沉寂的“蓝领工人”重新为社会所关注。广大中国女工紧跟伟大复兴领路人,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积极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主动参加各类技术培训,掌握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甚至核心技术、高精尖技术,创造出无数个升级版的中国女性“第一”。

在《中国妇女》杂志记录下,许多出手不凡的女技师、女高工,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书写了她们的劳模时代。

《中国妇女》2017年第4期封面人物关改玉,是中铁十七局集团铺架分公司轨道探伤工,人称“女神探”“钢轨医生”。她参与了8项国家级、省级重点工程建设,撰写了《探伤伤损形成机理及控制方法》,建立了“工匠孵化室”,致力于培养更多技术高强的钢轨建设技术工人。

《中国妇女》2019年第3期封面人物赵鸿飞,作为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装测试车间副主任、工程师,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团队,全程参与了“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总装总测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了青春力量。

2021年第5期封面人物赵晶,是国家级数控车工技能大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她在兵器重型装备制造业攻克一个个“卡脖子”技术,创新超越,铸就铁甲雄风报国路。

新时代中国女性在几乎所有高精尖领域都留下奋斗争先的形象。她们在国家的超级工程、大国重器中技高一筹,屡建功勋。高楠,中国南车设计师,她从工人到业界知名的工业设计师,屡获设计奖。她带领团队从最初的机车外观设计扩大到概念设计、外观造型、内部装饰、机车表面处理和人机工程分析等,获得162项专利。

2018年,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项体现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的超级工程,一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2020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与公共设计院建筑设计师和高级工程师、港珠澳大桥东西人工岛岛上建筑的总挂帅冯颖慧,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荣登《中国妇女》杂志封面。

《中国妇女》杂志还写下了《港珠澳大桥上没她们的名字,有她们的传奇》一文:屠柳青带领团队攻克了混凝土不裂的难题,创造了很多外国专家眼中的“天方夜谭”,也成为大桥缔造“5664米海底沉管隧道不漏水”奇迹的重要基石;在大桥最后一节沉管接头安装时,李英登上沉放船,成为唯一一名见证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女工程师……刚强与柔韧,倔强与温婉,坚守与变通,理性与浪漫……这些看似矛盾的词组,在这群大桥女建设者身上实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她们没有铜头铁臂,却为港珠澳大桥撑起了铮铮铁骨的脊梁;她们没有特异功能,却用智慧和担当颠覆了世人眼中的“不可能”。她们是世纪工程背后的“神奇女侠”,更是引以为傲的新时代巾帼英雄。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国女工、女劳模,不只是《中国妇女》杂志的女主角,更是中国故事的女主角,她们为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标注下感天动地、浓墨重彩的巾帼印记。